龚琳娜生日音乐会扩声系统调试回顾
8月1日是中国新艺术音乐创始人,女高音歌唱家龚琳娜老师的生日,我们在北京音乐厅为她办了一场题为《做自己,不忐忑》的音乐会作为生日Party。让我们先看一段音乐会视频(声音为调音台直出信号)。 让我们进入正题,本文会对扬声器系统的设置和调试过程进行回顾。 主扩扬声器使用了EAW自适应家族的AC6,一边两只堆叠安装在一只SBX118超低上,这套系统覆盖一层观众席。三层侧方观众席不开票,放置了两只EAW MKC120点声源来服务二层观众席,扬声器模型和照片如图: 自适应扬声器的声场覆盖是在控制软件Resolution里通过鼠标来调整的,具体原理过几天我转载一个之前写的文章,在此不赘述。在设定了初步的覆盖范围后,开始系统测量工作。 行业里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测量思路,我个人的习惯是把测试话筒放在场地中轴线上,从前向后测。放在中轴线主要为了验证左右扬声器的一致性,这能够说明很多问题:比如左右两侧主扩的安装和设置是否一致,调音台输出设置是否有误操作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检查。 北京音乐厅一层不大,18排座位,我们从第4排开始,隔3排放一次话筒,分别测左右主扩的响应。 第四排,可以看到距离舞台较近,且位于音箱偏轴向,中低频还是比较集中的,对于落地系统很正常,要看高频是否有有效覆盖。(没有从第三排开始,是因为前三排计划用台唇补声音箱来覆盖。) 第六排,中低频略有下降,中高频基本和第四排一致。 第九排,低频和中频段的差距变小了。 第十二排,低频相比第九排又衰减了一点点。 第十五排,频响没有显著变化,但是Coherence显著下降了,说明音乐厅的混响能量开始产生更大的影响。 第十八排,这是调音师所在的位置,高频明显不足了,这里要说明一下,前面几排的测量话筒高度都是“坐高”大概1.2米,第十八排我们把测试话筒变为“站高”,大概1.8米,这两种高度测出来的高频响应本来就不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初始设置对于后排的覆盖不足,所以我们调整了后区的覆盖距离,让能量能够投射到更远的位置,这样调音位的高频就起来了,如图: 再放一张覆盖调整后第十八排的结果对比。 虽然直混比改善不大,但至少高频能量上来了,调音师对音色的判断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然后对上述曲线求平均,得到: 接着找到和平均曲线趋势最为一致的曲线,这里有两条,分别是第九排和第十二排,我们分别和平均曲线对比一下: 平均曲线和第九排曲线对比 平均曲线和第十二排曲线对比 从趋势上来说,第十二排和平均曲线更接近,但我选择了第九排来做进一步的测量,以此位置为参考来调整EQ,原因是这个位置的Coherence更好,测量可信度更高。当然如果有时间,两个位置我会都试试(装台测试的时候已经快凌晨两点了,所以迅速做了决定)。 最后做的均衡给大家看一下: 我们再回到Resolution看这个状态下的一层观众席覆盖是非常好的,和二层观众席在4kHz 1OCT能量下的隔离度几乎到了10dB,说明一层中高频几乎不影响二楼观众席。 然后要决策的是二楼扬声器怎么加延时,我们看一下侧视图,AC6到二层观众席前排的距离是18.5米,MKC120到二层观众席前排的距离是9.9米(可以放大下面两张图,软件会给我们距离提示)。 这个位置是两组扬声器能量交叠最严重的,我们以此为初步参考位置,按照9米27ms的初始设置对二楼扬声器做延时处理。走台的时候天野老师操作调音台,我在二楼走来走去,微调延时,顺手拍拍照片。 整个系统调整大致思路就是这样,很多动作背后的原理比较复杂,还需要各位夯实基础,随机应变,不要完全依葫芦画瓢。 最后再放点图片花絮,大家都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