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和医联体是什么? 医共体和医联体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而推行的两种不同的组织模式。 医联体全称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包括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联体的合作形式较为松散,主要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式进行合作。其目的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是更为紧密的一体化组织。一般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资源,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医共体强调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和统一调配,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发展过程: 医联体: 探索阶段(2010年以前):早在2010年,上海市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通过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医疗保险支付模式和市民就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构建以区域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目的是为群众提供安全可及的医疗服务。但当时医联体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和经验。 试点阶段(2013-2016年):2013年,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候曾表示“医疗改革下一步最重要的是让基层医院真正强起来,和大医院上下联动、沟通、最好是一体化的构架,就是‘医联体’”,虽然陈竺院士提出了医改下一步重点是建立“医联体”,但当年并没有落实性的文件。直到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在内的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单从“探索”二字上,能看到当年国家层面对医联体的建设还是处于很谨慎的阶段。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区域内,根据业务相关、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有关医疗机构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式组建医联体,确定了118个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 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至今):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使得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并提出了医联体的四种模式: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
医共体: 地方探索阶段(2015年以前):安徽省在2013年就开始县域医共体尝试,经过广泛调研,于2014年提出了改革思路,首批15个县先行探索。2015年,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天长市分别启动医共体改革尝试。 试点阶段(2015-2018年):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在内的多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118个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其中包括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 全面推进阶段(2019年至今):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确定山西、浙江2省,其他省份567个县(市、区,下同)共754个县为试点县,2021年,又增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试点省。两年来,试点地区立足“强县域、强基层”,在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细化措施,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组建县域医共体4028个。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大部分省份已经取得共识,呈现全面推开的趋势。
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区别 紧密型医共体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域内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一个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在紧密型医共体中,实现了行政、人员、财务、业务、药械、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一管理。通过这种深度整合,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联体则是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的组织形式,包括医疗集团、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医联体的成员单位可以是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相比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合作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主要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下沉。 普通人如何利用医联体和医共体的政策和资源
首先,患者要主动关注本地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宣传和介绍。例如,通过社区公告、医院官网或者社交媒体了解其涵盖的医疗机构、专家团队以及特色诊疗项目等信息。 以一位患有慢性糖尿病的患者为例,他可以定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血糖监测、药物调整以及接受健康教育。社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管理,如果发现血糖控制不佳或者出现并发症的迹象,社区医生会依据医联体和医共体的转诊机制,为患者联系上级医院的内分泌专家,开通绿色通道,让患者能够快速得到更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治疗稳定后,患者再转回社区进行后续的康复和随访。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还可以借助医联体和医共体搭建的远程医疗平台,与上级医院的专家进行在线交流,咨询病情和治疗建议。 再比如,一位孕妇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孕期保健档案,定期接受常规产检。在孕期中,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如胎儿发育问题或孕妇出现妊娠并发症,基层医疗机构会及时将其转诊至医联体中的上级医院,如妇幼保健院,让孕妇能够得到更精准的诊断和更高级别的医疗干预。生产后,产妇和新生儿可以回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产后康复和新生儿护理的指导。 总之,普通患者要积极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并遵循医联体和医共体的转诊流程,充分利用远程医疗服务和各级医疗机构的优势资源,从而获得更优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